今天是:
【新华网客户端9月13日】益生菌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微生物,对免疫、代谢等系统具有健康调节作用。这些藏在食物里的小小“超级英雄”,正悄然引领着饮食健康新风尚。随着益生菌市场日渐火热,对益生菌的讨论也持续升温。益生菌到底是不是“智商税”?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作为消费者又该如何选择?针对这些问题,半月谈记者专访了无锡特殊食品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文伟。
肠道小卫士,健康大作为
半月谈记者:对于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来说,益生菌能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陆文伟: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益生菌作了如下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我国也沿用了这一定义。
益生菌在发酵食品(发酵乳、发酵果蔬等)及人体(肠道、口腔、生殖道等)中广泛存在,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及免疫平衡等多种健康功效。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发布的2023版《益生菌和益生元全球指南》指出,益生菌在这些方面的健康功效具有大量的有效证据支持。
当益生菌进入人体后,可以直接发挥对人体免疫、肠道屏障等的调节作用,也可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改善肠道微生态,间接发挥其有益作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间饮食差异巨大,使得人群肠道菌群差异显著。总体来说,菌群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最高,聚类可分为四种肠型,即普氏菌属富集型、拟杆菌属富集型、埃希氏菌属富集型和混合型。
乳酸菌
从实验室到餐桌,“菌”力全开
半月谈记者: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和潜力有多大?
陆文伟:全球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市场呈现显著增长,尤其是亚太地区,表现出市场活跃度和产品创新的强劲趋势。根据GlobalData的统计,2022年全球益生菌食品、饮料和膳食补充剂的终端市场规模在530亿美元左右。我国益生菌产业近3年的年增长率均超过25%,反映了我国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高需求和市场潜力。
但目前,我国益生菌菌种仍部分依赖进口,到2022年底,国外企业仍占国内益生菌原料市场份额的80%,除了鼠李糖乳酪杆菌MP108,其余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均来自国外企业。
半月谈记者:我国益生菌研发现状如何?
陆文伟:我国建立了库容大、覆盖面广的益生菌菌种资源库。足球比分直播、内蒙古农业大学和部分企业都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资源库,为开发本土益生菌提供了菌种资源基础。
益生菌临床试验已超过1800项,近5年每月新增约10项(根据PubMed数据,截至2024年5月),国内学者围绕肠道健康、免疫调节、代谢调控和精神调节等也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
无论是终端品牌还是益生菌原料企业都在推动本土菌株的开发和应用,不光是国内品牌在大量应用本土益生菌,恒天然推广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CCFM1029,诺和新元(诺维信)上市的植物乳杆菌CCFM8610,以及拜耳达益喜系列益生菌产品的菌株,全部来自足球比分直播陈卫院士团队。我国在益生菌的资源挖掘、安全性、功效性以及产业化特性研究上均已达到菌株研究国际水平。
半月谈记者:如何推进益生菌创新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相结合?
陆文伟:目前,益生菌创新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长在逐渐缩短。如何进一步推进两者结合?一方面,要推动“需求牵引的科研”,要去市场中寻找需求和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凝练相应的科学问题,围绕它们背后的基础理论缺失进行益生菌创新研究;另一方面,要注重“科研的产业化视角”,对于益生菌基础足球比分直播,不能“为了做而做”,要多思考该理论问题的解决,可以应用到产业的哪些方面,实现哪些转化。
慧眼识“菌”,共筑健康消费新生态
半月谈记者:在益生菌消费热潮下,益生菌产品夸大宣传、以次充好、菌株信息标注模糊等乱象时有发生。您对大众选择益生菌产品有哪些建议?
陆文伟:在我国,益生菌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酸奶、活性乳酸菌饮料和奶酪)、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固体饮料、压片糖果、婴幼儿配方食品等,消费者可选择具有充分科研证据的益生菌开发产品。我国已获批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
酸奶
合理膳食是维持和改善机体功能的必由之路,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益生菌产品。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离自健康人体和具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的发酵食品,大多数菌株被认为是无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益生菌产品应用于健康消费者是安全的,然而对于某些患病个体,如严重感染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应遵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目前我国益生菌行业发展面临两个问题:一些商家“神话”益生菌的功能,导致消费者陷入“益生菌包治百病”的误区;一些报道宣扬“益生菌无用”。这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不利于益生菌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连续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益生菌足球比分直播十大热点及行业发展建议”“益生菌功效性研究与评价的科学综述”等专家共识和科普文章。人类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评价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需要对公众加强科普教育。
本文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