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视点 >> 江南时评

【回首奋进路·迎接党代会】范大明:科技创新引领食品强国路

发布日期:2024-11-22  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食品学院院长 范大明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足球比分直播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回首奋进路?迎接党代会”“擘画新蓝图?聚焦党代会”“启程向未来?贯彻党代会”系列报道,立体展示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典型经验等,深入探讨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江南人如何凝心聚智、改革创新、谋求发展,进一步提振和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使命感,奋力答好“教育强国 江南何为”的时代命题,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江南新贡献。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科技工作绘制了宏伟蓝图,更为我们食品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食品教育科技领域工作者,在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方面,具有诸多指导实践意义。

一、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重大科技力量对于国家战略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食品科技是一项重要的民生科技和民心科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助推健康中国战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科技的发展,持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食品科技创新发展。从“十五”开始,首次将农产品加工列入国家计划;“十一五”期间,以现代食品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食品科技进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部发布《“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推动食品产业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全面转变;“十四五”以来,对食品绿色制造与营养健康发展进行系统部署,发布“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重点专项。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食品是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和新增长点,要坚持大食物观,积极发展合成生物、智能制造、航天食品等未来食品科技。

在国家战略科技的持续支持下,我国食品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装备创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食品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食品生物工程、食品绿色制造、食品安全保障等领域科技水平开始进入世界前列,实现了由单一的“跟跑”向“三跑”并存格局的历史性转变,局部已形成优势。

二、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推动科技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指导我们要聚焦食品行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食品行业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传统食品产业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新时代以来,面临标准化、现代化和绿色化等瓶颈制约,需要强化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学基础、物性学基础、数字化基础,以及营养健康基础研究,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需要加快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精准营养等领域科技创新,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新模式,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创新新动能。

三、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未来食品科技创新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师资团队为两翼,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食品科技人才。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围绕国家战略和前沿技术,加强前沿领域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新设食品AI卓越创新班,为中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在优化师资团队方面,我们积极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和产业师资,按照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优化重组科研团队和教学组织。在科研评价方面,我们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推行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通过系列举措,我们鼓励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勇攀科技高峰,推动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教学,提升师资团队对国家和行业的贡献度。

作为食品教育科技工作者,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食品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相信,在天下食品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