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甘肃网12月24日】徐剑与李玉梅合著的《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5月推荐书目),不仅是对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历程的深刻剖析,更是对大国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澎湃涌动的生动写照。《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分为上、中、下三卷,打破历时性的叙事限制,以“水”为脉,串联起从黄河到湘江再到珠江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故事。
上卷“黄河清”,以纪录片式的铺展方式,讲述“隧道联络通道用盾构机及其联络通道掘进方法”专利的发明过程,将我们带回到盾构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要知道早在1818年法国人就完成了盾构结构的机械系统并提出盾构掘进隧道的原理,运用这项专利技术的泰晤士河隧道将原本预计100年的工程时长缩短到18年就贯通了。而中国对盾构法施工的探索始于1953年,比国外晚一百多年。
在如此大的晚跑劣势下,中国技术人才克服万难,做到从跟跑到领跑。李建斌率领着他的团队,不仅让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傲然下线,更打破一层层行业壁垒,实现中国自主研制盾构机的产业化。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工匠精神的胜利,还是中国人向世界展示自己智慧与勇气的有力证明。如今,在全球盾构机市场,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0%,产销连续多年世界第一。曾经在黄河岸边,听着黄河咆哮心中为科技落后而焦虑、不甘的青年们,终于用一次次“绝杀”让中国品牌赢得全世界的赞扬。
中卷“潇湘神”,聚焦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智能制造与数字化领先。无论是从“臂架振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系统以及工程机械”专利透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的榜样价值,还是对“一种液压油缸及液压缓冲系统、挖掘机和混凝土泵车”专利教科书式的步骤解析,又或是用“一种用于动车组的快速粘着控制方法”专利讲述中国专利与百姓生活的切身关系,作品真实、深刻地诠释着中国科技创新“人才是基础,奋斗是精神,创新是目标”的理念,从核心技术到关键零部件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这些专利的取得,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象征,更是大国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这些科技创新的成果,不仅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从高铁的飞驰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从智能家居的便捷到远程医疗的实现,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下卷“珠江风”,则将聚光灯投向新质生产力这一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形态,正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为中国的强国梦注入强大动力。在《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中,我们看到中国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就。从无线中继设备的中继方法到语音识别系统,再到数据传输方法与系统,以及核电机组的事故监控系统和方法,这些专利的取得,不仅展示中国科技英才的智慧与才华,更预示着中国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广阔前景与无限可能。通过作品,我们还看到中国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不断探索与突破。无论是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还是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中国都在不断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创新成果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为全球科技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为科技、人才与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强国梦的内生动力作了有力量、有深度、有情感的阐释。
从作品结构上来看,《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非同寻常,它并没有纵向时间维度的叙事排列,也不是按照空间分布逐个叙述的写作模式,而是借鉴长篇小说章回体的风格特点。三卷分别以新作的诗词《黄河清·黄河》《潇湘神·湘江》《明月省南浦·珠江》为引,是为开篇;又分别以《强国行之黄河之水天上来》《强国行之正是湘江好风景》《强国行之珠江烟水碧蒙蒙》三篇散文随笔记事抒情,是为卷之结尾。九章三十七节,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自如切换,让读者在流畅的阅读之中感受到诗词、散文、小说等多重文学魅力。这种文学创新与作品所书写的中国知识产权创新精神不谋而合,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总之,《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中国在大国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成就与广阔前景,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中国甘肃网http://www.gscn.com.cn/
原文链接:http://www.gscn.com.cn/sxly/system/2024/12/24/013254328.shtml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