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诗是ChatGPT没有的20%
我们选择了几首诗,也把其中几首让ChatGPT鉴赏了一下,看看它和吉川幸次郎的区别是什么。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这是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它的背景是什么呢?我们常常说建安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曹植、曹丕其实是第一代建安文学的作家。曹操还不完全算,因为他更多接续东汉诗歌的传统。曹植是第一代的新作家,但他写的很多诗还是用的乐府旧题,但其中又有一些新的时代精神。
不去细看这首诗,读一遍就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时代动荡、悲哀、危险。开头就是“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假设我们在看一部艺术电影,开片就有大风、海浪,你就知道它要讲人内心的不安。在这样一个巨大的世界,他只选了一个小视角,就讲一只黄雀、一个少年。黄雀和少年都很弱小。黄雀陷入罗网,在那样一个紧张的瞬间,同样弱小的少年做了一件事情,他用剑挑破了罗网,黄雀得以脱网而出,飞到天上。这时,又有一种力量牵引它回来,那种力量是情感的力量,所以它又“来下谢少年”。这首诗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瞬间。
假设我在学校里讲古代文学课,讲到这首诗,我会让大家来看诗人如何认为某个东西可以被写进诗歌。对于曹植这首诗,这样一个紧张,但对大历史来说毫无影响的瞬间,怎么会进入诗歌?此后有很多建安时代的风气浩荡,人内心巨大的愁怀,就是用这样的瞬间来表达的。
我们来看ChatGPT是怎么样鉴赏的。其实它鉴赏得不算差,可能比攒的书还要好一点。它说:
“高高的树林被狂风吹动,海水也被掀起波涛,手中没有利剑,交朋友也无需太多,看不到院墙里的小鸟,看到老鹰却自投罗网。罗家得到了小鸟而高兴(这里有错,其实是罗网成功了,不是说罗家),少年却没有因没有看到小鸟而伤心,于是他拔出剑来切开罗网,小鸟得以自由飞翔,越过苍穹,降落在少年面前,为他送来谢意。这首诗可能是关于友谊和自由的主题,作者通过描述高树、海水和鸟类的形象,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由的价值。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利剑和罗网,暗示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和保护的必要性”。
它有没有说错呢?百分之八十是对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属于诗的那百分之二十恰恰没有了。那百分之二十是什么?哪怕我们还不懂诗的文辞,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不如ChatGPT,但是可以感受到它感受不到的——那种紧张感,那种瞬间的命运的转变,心情松懈的感觉。在这一部分,我们好像比人工智能要好一点。当我看到这个翻译,得到了文学从业者可能还可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的证据。
我刚刚在想,我们如何判断一位学者是否和自己合拍?吉川幸次郎写曹植,前面写了一大段话,后面直接说:“若要了解曹植诗歌的特色,则先读这首《野田黄雀行》大概较为合适。”吉川幸次郎讲曹植,重视一个人在动荡不安的大时代,生命被摇晃的感受。那是他理解曹植的入口,我不会选择这个入口。
对读者而言,和一本书有没有缘分,重要的是作者的生命感觉与自己是否相似。如果你生命的主要问题是美志不遂,可能在吉川幸次郎的这本书中就不会遇到共鸣。但是,如果你生命的主要问题是在世界面前,极为复杂的动荡感,这本书就有很多你可以进入诗歌的入口。
人生是隐喻性的痛苦,且毫无来由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云: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有八十二首诗只用了一个名字,就是“咏怀”。其一、其二、其三、其四……一直其到八十二。这些诗和之前的中国诗歌完全不同。此前,中国诗歌要么是像《短歌行》《野田黄雀行》这样的乐府旧题,要么有一个明确的事件,比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可是从阮籍开始,忽然间发生了变化。他用五言诗清清楚楚地告诉你,我的所有诗绝不是在开玩笑,不是借助一个乐府旧题随便写写。他很明确地告诉你,我在“咏怀”。
中国诗歌史中,“诗言志”的传统至此变得更加集中、明确。阮籍写了《咏怀》之后,陶渊明写了一组一组的五言诗,比如《饮酒》《怀古》,到唐代的张九龄,陈子昂写《感遇》,李白写《古风》,只要我们看到这样成组的五言诗,是这种题目,就不需要考虑其中的叙事和情感是否是他本人的。诗人宣布,这就是他最真切的看法,《咏怀》的出现体现了一种诗歌的勇气,表达的勇气。
吉川幸次郎仔细地赏析了这首诗,给大家读其中的一小段。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这一句,“将号于外野的孤鸿理解为现实中不幸者的象征,将鸣于北林的翔鸟或朔鸟理解为现实中邪恶势力的象征,则的确是自然贴切的”。这话说的并不新奇,传统解读都是这样讲的。但是,现代人的思维、认识比感受发达,所以我们常常希望在阅读中找到确定的答案。如果在中学语文课上,这句话讲到这里结束了,这恰好是 ChatGPT 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问题是,剩下的百分之二十,诗的部分是什么?
阮籍的诗有一种面对挣扎的力量。他可能是最挣扎的一个中国诗人,所以有那么多的徘徊。并且,徘徊不是轻易地走来走去,而是想办法出离“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的境地。可是徘徊了之后没有用,“徘徊将何见?”什么都没有看到,最后还是落到了“忧思独伤心”。忧思就像西北飞的孤鸟,东南下的离兽。你已经爬到了这个世界的最高点,但依然看不到一个伴侣。这其中挣扎的力量,需要一个像吉川幸次郎这样的解释者讲给你听。
读,才是真正的相遇
还是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为例。当一个读者读到这两句,还没有往后看,当这首诗还处在空白的背景之下,如果你心中已经感受到了“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不安的波澜,那个决定性的瞬间就即将涌现了。你就获得了一个走入这首诗的机会。
但在日常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里,常常出现一个问题是决定性瞬间会被打断。老师马上会说,把你的感觉关闭、联想关闭,打开你的认知。高树说的是什么,海水说的是什么,修辞方式是什么?就这样,决定性的瞬间失去了,而后面的一切甚至都还没有开始。
当我们对一切都还一无所知时,某些尚不明确但动人心魄的力量透过语言涌来。读者必须要勇敢地投入作品,不要怕自己被影响、被说服。读者要允许自己真实、自由、敞开地去感受,才能抓住那个决定性的瞬间。在此基础之上,所有的鉴赏、解说、理论、批评才能真正为心灵的需求所调动和使用。《理解古典诗歌的决定性瞬间》这个题目所展示的,是一种从直觉出发、从生命感受出发的读诗的方法,而不是从认知、分析、评价出发的。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