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校思政网1月2日】2015年12月,足球比分直播“艺术课堂”文化育人项目正式创立。这是学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打造“美育大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项目建设与实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为目标引领,聚焦大学生思想文化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相统一,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结合,坚持“明德引领风尚与美育浸润心灵”相贯通,打造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学校特色、具有地域特点、契合学生需求的文化育人品牌。项目创办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展演、讲座76次,展览、活动等64场,覆盖师生18万人次。
整合创新:四维立体文化育人体系
“艺术课堂”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依托学校设计、纺织、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专业优势,发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校园特色文化展馆群育人功能,引入江南地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汇聚文化育人合力,构建起“舞台课堂、展馆课堂、通识课堂、实践课堂”四维立体文化育人体系。
舞台课堂——言传身教的交互体验。“舞台课堂”重点关注学生的沉浸式体验感,改变传统文艺展演模式,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剧、朗诵等舞台手段,教师边讲边演,学生边听边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双向互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底蕴。分专题开设艺术赏析课堂,设立民歌民乐、古典舞蹈、艺术经典等专题,举办系列艺术讲座,让学生在看赏品学中感受传统文化之魅。有重点组织文化经典品鉴,邀请诗人余光中、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画家田黎明等文化大家走进课堂开讲,带领学生在品鉴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美。系统性开展非遗文化展示,与“非遗传人进校园”活动有机结合,常态化邀请锡剧、古琴、紫砂、泥塑、刺绣等江南非遗传承人登台授课,让学生在传承中领悟传统文化之韵。
舞台课堂:四大名著音乐赏析
展馆课堂——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展馆课堂”依托学校设计馆、美术馆、民间服饰传习馆、酒科技馆、食品学科史馆等7个特色文化展馆和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资源,将现场展示与大师讲坛、学生艺术实践相结合,将展馆建设成为优秀文化的立体教科书。高水平策展,汇聚名家作品,统筹策划开设书画、陶艺、刺绣等一系列高水平展览,引领学生品鉴高雅、融通古今。参与性展陈,将展馆作为江浙地区明清服饰数字化抢救、苏南刺绣泥塑艺术人才培训等工作坊的课堂,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民间服饰传习馆3000余件藏品由师生实践课程采集而成。辐射性传播,面向社会开放,建成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江苏省和无锡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面向海外交流,与海外高校联办巡展、特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展示窗口。
展馆课堂:匠心天成·姚惠琴刺绣艺术展
通识课堂——立体多维的艺术熏陶。“通识课堂”组织开设艺术实践精品课、中华文化公共选修课、中国文化艺术课等,丰富美育课程体系,让文化艺术走进第一课堂。精心打造艺术实践精品课,聘请专家精心设计讲授“扎染”“陶艺”等6门艺术实践精品课,通过情境教学、采风调研、动手制作等强化学生体验感,通过作品展、作品集等扩大课程影响力。广泛开设中华文化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开设“传统服饰文化鉴赏”“传统草木染技艺”等10余门中华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过第一课堂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重点开设中国文化艺术课,建立江南地区非遗传承人师资库,邀请名家名师展演京剧《向农》、话剧《雨花台》等红色艺术剧目,开设“江南传统造物赏析”“锡剧美学浅谈”等通识公选课,让学生在立体多维通识课堂中接受艺术熏陶。
通识课堂:“扎染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成果
实践课堂——身体力行的育人感悟。“实践课堂”重在广泛参与的覆盖与身体力行的感悟,通过集中讲演、读书沙龙、线上慕课和电子微刊等形式,解析理论、讲述时政,实现思政教育由传统讲授到互动体验的转变,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作用。大众项目体系化。以“宿舍—班团—学院—学校”四级联动体系开展大众化文化实践课堂,以戏曲广播操大赛、书香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等大众化项目实现文化育人的全覆盖。活动项目精品化。以唐忠宝、黄晓丹等网络名师为引领,以实践课堂成果为依托,打造“宝哥说”思政脱口秀、“在江南谈诗”经典文化传播系列等有影响力的文化育人精品活动。
实践课堂:“在江南谈诗”经典文化传播系列
以文化人:美育浸润赋能人才培养
“艺术课堂”围绕“培育大学精神,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的建设愿景,整体规划活动内容、设计载体形式,做强“一主四分”的“艺术课堂”群建设,在实践中涵育新风,在探索中创新路径,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在文化传播与艺术体验中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提升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凝聚起臻美至善、奋进向上的磅礴力量。
丰富文化育人功能定位。“艺术课堂”牢牢把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尤其是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开展美育教育的定位,通过文艺知识传授与艺术审美培养融合的教育内容、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结合的教育载体、形象表现方式和艺术技能展示互补的教育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实现文化艺术熏陶和价值引领。项目坚持学生立场,抓住并解决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对文化艺术的强烈需求与对艺术经典不会欣赏的矛盾。项目构建“在场”场域,注重师生互动,老师现场示范、边讲边演,学生当场实践、边看边学,既让学生能看懂、会欣赏,还能从艺术中触碰经典、获取知识、锻炼思维。项目丰富育人形态,整合使用现场示范、专题讲解、片段重现等教育方法,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剧、诗歌、脱口秀等表现手法,激发大学生参与、探索、思考热情。
提供文化育人改革样本。“艺术课堂”是学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全新举措,坚持艺术教育与文化实践相结合,站在实施“文化铸校”战略全局上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四维立体文化育人体系,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文化品格。学校成立“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艺术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问题,提出总体思路、优先顺序、重点难点,为“艺术课堂”系统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艺术课堂”每年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采取“项目制”运行,党委宣传部负责项目的统一策划、招标、立项、发布并跟踪实施、评价反馈,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活动内容注重双向互动和学生体验,活动时间全年贯通,面向群体以组织化渠道实现全员覆盖,形成了以美育人“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良好局面。
创设循环增益育人系统。“艺术课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和各类人文艺术资源,在完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开展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发挥艺术社团和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多维度、全方位、多样态的美育教育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格局。“艺术课堂”灵活运用“课堂+X”的形式,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艺术体验与价值塑造的相互融合,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设计、美术、音乐及相关人文学科专业的引领作用,深入发掘特色文化展馆、艺术研究基地的支撑作用,有效结合团学组织、群众性艺术活动的承载功能,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融合集成、教育理想的更大实现。另一方面,项目实施既注重施教者的指导与引领,更突出受教者的参与和实践,关注学生的现场体验感,尊重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提升了获得感满意度,增强了文化自觉自信。
本文来源:高校思政网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BeuZV8t1MqwIeHC6lmQYQ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