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校党委书记吴正国:纵深推进高校分类发展,全面增强教育强国龙头战略引领力量

发布日期:2024-12-31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校党委书记 吴正国
资料来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2月31日】跨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系统部署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我们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指明了方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增强高校系统综合实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也要求我们建设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站在以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新征程上,沿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与结构,推进高校分类管理与评价,引导不同类别高校在不同赛道发挥特色优势、实现功能价值,须从国家层面加强战略部署,完善导向调节,着力提升治理政策效能。高校战线亦要坚持战略定力,共同推动形成分类发展的更优生态,为全方位支撑引领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紧紧围绕分类发展之需

纵观世界近现代史,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综合系统不断匹配并加速联动的演化进程。各国因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传统不同,高等教育的体系、模式、制度等特征各异,高校也在走向分化的实践探索中路径不一,但共性导向始终不离根植国情、服务社会。从我国实践来看,高校分类发展脉络既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同频,也与我国高等教育两次阶段性跨越共振。迈向高质量发展及教育现代化新征程,高校应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更好地实现分类发展,这是教育强国建设龙头战略所向急需。

1.高校分类发展是规避同质化发展的必然之举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高校分类发展后,“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项目趋于层次划分,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大众化到普及化过渡时期的分类发展特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多维的国家战略目标、多元的经济社会需求、多样的学生个性特征衍生出新的结构性矛盾和质量性问题。面向高等教育从大到强的全面跃升,高校的层次类型结构与教育科技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有待加强,以及单一导向下高校趋同发展而陷入办学僵局的尴尬境地,均昭示着在高校分类发展进程中,从层次划分向类别划分延伸、从单轨制向双轨制转型的结构性改革应是重点,虽面广点深,但势必行之。对标教育强国战略图景,引导综合型、行业型高校各安其位,研究型、应用型高校各展所长,各级各类高校在差异化的特色发展中有机组合,共同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亟须国家顶层设计、系统部署。

2.高校分类发展是深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之选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高校分类管理,高校分类发展遂被纳入“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政策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对高校分类发展从不同要素层面给予政策指导,进一步彰显出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到内涵式治理改革的战略定力。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包括分类设置、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等诸多环节和领域。其中,分类设置标准、分类资源配置、分类监测评估等牵涉办学的功能定位、承载基础、质量评价,尤须加强战略性规划、政策性安排、制度性保障。夯实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基底,由内而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分类发展路径,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的内涵式发展,并为各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3.高校分类发展是推动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和产业体系发生格局性变化的关键变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着眼提高创新能力,既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对标多元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提供了遵循。高校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但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学科基础、科研所长和区域所处,贡献和价值不可一概而论。面对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市场导向的全方位有组织科研要求以及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提质增效所需,引导各级各类高校在对接功能布局、衔接产业布局、嵌入空间布局上周而不比,于不同领域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同方向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同环节促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是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挺膺担当的笃行之策。

二、聚焦高等教育体系治理,牢牢把握分类发展之要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高校分类发展的制度框架也逐步成型。但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等面临新的形势要求,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分类发展要与时代同行,任重而道远。为保持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掌握破除“千校一面”的逻辑机理与学科龙头引领的要素功效,优化基于高校分类发展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策略,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体现。

1.厘清传导链条的逻辑关系是制策前提

在推动分类发展进程中,高校同质化发展与趋同化的传导机制紧密相关。只有把握好全链条传导中的关键节点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将分类发展“规划先行”走深落实。从传导机制中的功能出发,规划、管理、发展是三个最关键的节点要素。其中,规划作为制策基础,是为了精准管理,管理作为施策手段,在分类的基础上,服务于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受历史文化等的影响,在过去的实践中,规划重层次轻类型、管理重研究轻应用、发展重综合轻特色,在底层逻辑上无疑导致了高校发展的趋同化现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关系规律,要探寻出更加理想的中国式高校分类发展之路,须秉持符合社会多元发展需求、尊重学生能力特征差异的系统观念,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在更加科学的分类设置、更加精准的分类管理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分类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校发展的特色化、学生成长的创新化。

2.增强学科生态的支撑效能是治策基础

高校办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当前高校分类发展的格局下,“双一流”建设发挥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在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争创世界一流方面取得了不少卓越性成绩。其中,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大多,是行业型高校的翘楚。相较于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实现对国家社会需求的良好反哺效应,充分体现出对高校分类制策施策的成效。无论哪类高校,要在国家目标需求导向下的不同赛道跑出成绩,一方面须坚持内涵与特色并举的学科发展模式,分层分类推进学科体系建设,通过加强一流学科的支撑作用,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群雁”效能,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转化应用能力,形成对人才培养和足球比分直播的强力支持;另一方面,须精准对接各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紧扣学科建设完整性、人才培养连续性、学科产业联动性等,不断优化学科生态,探索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开展以解决“卡脖子”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和研究应用,延展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3.扩大学科交叉的辐射带动是执策新域

顺应科技创新和知识生产新趋势,发展交叉学科,推动学科融合发展,既是全球高等教育变革方向,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向,亟须高校在相关政策执行中整合学科优势,集群探索前沿新路,进而辐射并带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宽广的领域发展。高质量的学科交叉并非简单的“物理整合”,更要在良性协同联动中产生“化学反应”。拓新是机遇,也是挑战。不同类型的高校基于各自学科基础与结构,探寻的学科交叉领域大相径庭,所需的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加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发展诉求和发展逻辑,要避免有“形式交叉”、无“实质交叉”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在不同的学科交叉中找准融合点。这些实践困境均须国家在宏观层面统筹布局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领域及组织矩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分类评价及分类支持等配套政策。高校也要顺势把握学科交叉领域分类发展的时代先机,以自上而下的有组织布局和自下而上的自由式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着力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三、突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效度,统筹推进分类发展之变

当前,扎实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的教育强国建设,是高等教育系统共同的使命任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教育部提出健全完善支持高校分类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释放出统筹推进高校分类发展的强烈信号。聚焦于高等教育的服务面向,高校要自觉把深化综合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推进分类发展的新实践转化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成效。

1.基于分类设置标准,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人才培养定位为标准,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立足分类发展新阶段,基于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并以质量提升为据,来制定高校分类政策、实现高校分类办学,是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需求的应选之策。对高校而言,就是要基于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本科生、研究生分层基础上,推进学术型、应用型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故鼎新,聚力构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其中,以破“五唯”为导向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分类发展格局是重点。针对学术型人才,培养过程要以在校科研为主,重点培养其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考核筛选以科研论文为主。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则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及能力为核心,更强调实践教学、科研训练,采取产教研协同的育人模式,以校企导师组的方式进行指导,并增加实践成果作为考核途径。同时,要将改革与法治相统一,强化改革穿透力,在科学最前沿培养未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在产业第一线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把有机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主旨要求转化为新的高质量育人实践。

2.基于分类管理任务,深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改革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制度及相关管理政策,高校的分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专业结构及其特色化建设。基于科学创新的多样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突出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为抓手,明确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与路径,是高校壮大优势学科群体、跻身一流大学方阵的重要路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要聚焦于不同的战略需求去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研究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要更倾向于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双轮驱动,系统提升原始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抢占国际学术潮头,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应用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则应更加注重打通产教融合、纵横交错的交叉链和创新链,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优化重点领域学科布局,推动一流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高校还须结合行业与区域特点,系统优化学科方向,因地制宜打造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3.基于分类支持效能,深入推进资源配置机制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按六大学校类别和两大学校层次,分别对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检测办学条件等作出了规定。立足分类发展新阶段,基于政策资源的导向性,在办学条件、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方面实现差异化配置,是引导高校面向不同需求、明确发展定位、聚焦主责主业,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之举。鉴于上述六大类别高校的分类框架是基于学科方向及其赋能领域,高校要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就要做好基于学科类别的内外部资源配置前瞻布局,以平台、方向、人才“三位一体”的思路,对不同类别的学科给予不同“域”与“量”的项目化资源支持,并以学科发展进度和成效的动态追踪,突出绩效激励,以求多元卓越。对于基础学科,要在“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纵向配置机制下,加大与政府部门在项目统筹、资源配置上的贯通,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资源库建设,以贡献求发展;对于应用学科,则要坚持市场化配置导向,搭建与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创新经费协同筹措的合作机制,与企业积极构建契约型合作关系,以服务获支持。

4.基于分类评价导向,深入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进程中,新一轮学科评估、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所涉政策制度,为不同类型高校提供了适用的办学依据。立足分类发展新阶段,基于评价机制的包容性,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分类评估体系,消解高等教育评价的“一刀切”导向和数字指标依附,是促进高校分类发展走向更科学化道路的关键之计。对此,为进一步推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推进高校综合改革中,要更加注重对高校的整体性评估,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各领域的一体化推进,构建更加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结构关联效应与弹性效应;要更加注重对高校的发展性评估,构建基于功能价值与实际贡献延伸的增值性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结构成长效应与开放效应;要更加注重对人才的综合性多元化评估,针对破“五唯”,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实施更多“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试点倒逼式改革,更好地发挥结构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以人才发展生态的优化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

(本文刊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12期)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