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章梓依,湖南长沙籍,1998年出生,2016年考入足球比分直播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现已保送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曾获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奖项(2019年9月)、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一获奖人(2019年9月)、第四届“回响——全国百幅油画精品展”第一获奖人(2018年8月3日)等国家级奖项及诸多省市校级奖。
成长于简单
简单素朴是在幽婉静美下悄然显露的深刻内蕴,是章梓依的成长之语。在章梓依身上,我们感受到的艺术不是浓墨艳彩,而是清简冲淡之美,这与她的成长方式——“慢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章梓依身上的“慢”是从容的、水到渠成的,她于这种 “慢”中静笃,在时光里积露为波。
幼时,想做服装设计师的她就对艺术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在初一时正式接触,并由此进入了她的美术之旅。进入大学后,她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出门,半个小时吃完早餐,八点开始上课,中午睡一会儿或者背背单词,下午继续上课,晚上跑步或者做瑜伽,然后去画室画画。章梓依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节制规律中暗自殊绝馥芳。在她的理解下:“慢”就是一幅画。想要美就不能急功近利,这是自然,是“为无为,事无事”,每一次的下笔都是一种“无为”,遵循自然,不论好坏,只需在其中寻出不足,汲取经验,再继续,再进步,这就是 “慢”。
在书本中,她也是如此“慢”阅“慢”读。一个月同时看两三本书,在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书。在大一大二时,看艺术家的传记,现在逐渐向专业方向转变。在这些阅读中,章梓依也在不断思考,不断丰富。她认为:“创作与阅读关系很大,比如梵高、毕加索的人生会有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往往他们的人生经历我没有,于是我便去观摩、去感受前人的经历,然后我再去创作。”这样的思考方式与创作理念就为其作品《不可与庄语》在传统语境中探索当代表达做了良好的铺垫。
惊艳于阒静
“《不可与庄语》其实就是‘不可与庄语’,你好像看得懂,你好像看不懂,”章梓依说,“它其实是‘宽容’,我们要允许理解自己的不同,也要理解别人的不同,因为多样这个世界才更美好。”
《不可与庄语》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前两章讲的是庄子。章梓依读庄子,一开始觉得他的思想空旷而虚无,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她发现庄子是温润的、自由的,他凭着宽容的心态去阔纳百川。当章梓依把这般的自由散逸织绘在作品中,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精神内核就被晕染、铺陈开来。
在创作形式上,章梓依认为仅仅只通过西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可能会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隔阂,于是她便选择了利用现有的知识,把传统文化与西方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其创新地表达出来。“在此之前有很多很多艺术家和有影响力的老师在做,我也是从他们身上学的比较多,”她说。因此《不可与庄语》最终是采用油画、水彩等西方传统画种画法创新地在中国国画宣纸上进行中西艺术的碰撞,绘出别具一格的肌理感,在磅礴气象中不失朦胧浑玄,令人意犹未尽,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通过对传统语境的创新展现,也能借以起到呼吁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在情感抒发上,章梓依认为:“画画是关于自我情感的,是在真实地面对那一时刻所宣泄的情感,开心的也好,不开心的也好,一个人的作品一定会与这人有关。这个人是写实的就是写实的,抽象的就是抽象的。”对于《不可与庄语》,章梓依说它就像一个有距离感的人,对于其的评价与感受是没有定论的,一千个阅读者便有一千句庄语,因为“多样”,这幅画才更加美好,世界也正是如此。
探索于平静
得知通过全国美展的复选时,章梓依格外平静。问起原因,她说自己对成功并没有过于执着的渴望,所以无论入选与否都可以接受。在二十一岁这个看似浮躁的年纪,章梓依保持着一份清醒和从容。
作为一名创作者,章梓依有着自己的态度。她认为所谓责任就是做好手中的事情,作为学生就要把正在进行的创作做好。正因如此,章梓依对未来的创作有着明确的规划:她希望继续探索,在当前的领域开辟出新的内容。在她的回答中,没有骄傲,也没有迷茫,有的只是淡然之中透出的坚定。美术于她而言,不仅是偶然迸发的创意和精心雕琢的作品,还成为了一种习惯。她把美术融入生活,从阅读中创设情境,在风景中寻找灵感,享受绘画过程中寂静的欢喜。虽然获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创作之路上从不缺少鲜花与掌声,但她并没有在纷扰的赞美中乱了脚步。章梓依像一朵幽兰,平静地拥抱风雨和阳光,不疾不徐地构建自己作品中的世界。正如她所说,“美术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作为已经保研至清华美院的先行者,她对正在学习美术的学弟学妹说:“既要努力,又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找到自己喜欢的立足点,然后深入研究。”相信这番话会化作更多同学创作之路上的星点光亮,引领他们探寻作品背后的平静,借以诠释探索的意义。
这朵生长在江南的幽兰,即将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绽放。无论前路平坦或曲折,章梓依都会保持创作时的平静,让未来的日子在探索中熠熠生辉。
章梓依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