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10月22日,人文学院湖畔杏坛学者论坛在学院517未来教室举行。此次论坛由人文学院中文系刘桂秋、教育系于书娟、中文系周游等老师担任主讲,同时还特别邀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主任朱光磊教授、原滨湖区教育局局长钱江、惠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陆阳主任作主题发言。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姚剑英、副院长杨晖教授,与中文系、教育系师生共同参会,围绕“当代学术视野下的无锡国专”进行研讨交流。
无锡国专在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三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出众多国学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出巨大贡献。今年恰值无锡国专创办一百周年,关于无锡国专的研究再度引起学界关注。无锡国专如何承续古代的文史观念?办学特点和教学方式对当下国学教育有何启示意义?本次论坛重点研讨无锡国专在国学教育、文史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传承问题,以拓宽青年学者的研究视野。
刘桂秋副教授以“无锡国专的办学特点和现代启示”为题,指出无锡国专的办学特色主要有四方面:“励学必先敦品,学行必须合一”;重视原著、元典的阅读;重视学生写作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组织管理的能力。无锡国专的办学特点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更应继承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优长之处并进行创造性转换,加强学生基本品性的培养,重视高校在提升城市人文素质和人文品格的重要意义。
于书娟副教授以“无锡国专的校址选择”为题,论述城市与大学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在介绍了中西方古代教育机构的选址情况之后,指出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大学越来越向城市集中,走上城市化的道路。接着分析了无锡国专选址无锡的原因,以及之后校址变迁的历程,揭示出城市资源、交通、时局、制度等因素在校址选择中的作用。最后谈到,大学的发展与城市息息相关,足球比分直播与无锡市的合作共建,对高校与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周游副教授以“无锡国专与桐城派古文”为题,通过分析桐城派后期古文发展史上三场重要对话,揭示桐城派文学观念对唐文治先生的影响。随后介绍了韩愈以诗为文说,指出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此观点创自钱穆,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无锡国专的陈柱就已经提出了该观点。陈柱这一观点的形成,源自他对曾国藩的韩文评点的体悟,也是因为无锡国专一直受到曾国藩以来的桐城派古文传统的影响,这体现了桐城派古文与无锡国专的深刻关系。
三位主讲人发言引发现场热烈讨论,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与大家展开分享与交流。
朱光磊教授探讨唐文治先生的读书法,认为读书的目的是通过文章涵养性情、提高人格,“正人心,救民命”。指出唐先生的唐调是在基本调基础上依字行腔,基于太阳气势、太阴识度、少阳趣味、少阴情韵的“古文四象”说发展起来的。最后还给大家吟诵了欧阳修《丰乐亭记》,让与会师生领略了唐调风采。
钱江先生对刘桂秋副教授的发言进行总结,称赞刘桂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分析了年谱编纂的方法意义等诸多问题,肯定了《唐文治年谱长编》的价值。鼓励有志于文史研究的学者进行“江南文化”“大运河文脉”等文化标识相关的课题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内涵。
陆阳主任分享了无锡国专和新亚书院两所学校的创办人的故事,讲述了唐文治先生和钱穆先生的生平事迹,认为这两所学校的创办宗旨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拯救和弘扬,是对漠视传统文化的纠正。
六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无锡国专与当代文化传承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与会师生的讨论与思考。通过此次论坛交流,广大研究生同学对无锡国专历史及治学理念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也能从中汲取精华以提升自身修养,同时也拓宽了地域文化的研究视野。与会的青年学者体会到了自身肩负的文化传承责任与使命,在日后的治学与教学过程中坚持“立足江南、回溯传统、关照当下”的学术宗旨,为传统文化的发扬作出自己的贡献。
刘桂秋副教授交流“无锡国专的办学特点和现代启示”
于书娟副教授交流“无锡国专的校址选择”
周游副教授交流“无锡国专与桐城派古文”
论坛现场
合影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