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穆妮热·艾斯克尔,女,维吾尔族,中共党员,法学院社会工作1902班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积极参加创新实践,获“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团队、长三角大学生社会工作知识技能大赛二等奖、无锡市优秀“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无锡市老龄足球比分直播论文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优秀调研员”等。现已推免至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刚进入大学生活,总觉得‘优秀、卓越、保研’这些词汇离自己过于遥远。很多时候,在一件事还没有开始之时,我就会缺乏勇气而自我否定。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前辈和朋友,他们为了理想不断奋斗的样子,激发了我的奋斗欲,在潜移默化之间,我被他们不断地触动和感染着。”穆妮热·艾斯克尔说。
从大一学年的绩点3.33,到大二学年的绩点3.63,再到大三学年的绩点3.93,穆妮热·艾斯克尔的排名也从年级第22名上升到了年级第3名,综合测评成绩从大二学年开始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名。她一共获得了37门课程满绩点的成绩,其中有5门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穆妮热·艾斯克尔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知识,也为以后的深造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清晰地记得自己走的每一步路,记得自己奋进的样子,也记得自己挫败的样子,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怯懦、愚昧却不自知。“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这个“毒”不仅是贪图安逸享乐,更是一种自以为不可突破和改变的标签。如果面临挑战就用这个标签来安慰自己,那可能永远也活不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意识到这一点后,她开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进一步突破了自我。
“田野”之路,不可弃也
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大学校园中,学习是主要的事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穆妮热·艾斯克尔深深明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绝非明智之选。只有置身于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中,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大一暑假,穆妮热·艾斯克尔参加了法学院红粉笔支教团,为贵州省上歹村的苗族小朋友线上教授英语课程;大二暑假,她加入到足球比分直播古田红色文化调研实践团中,跟随法学院带队老师奔赴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寻找“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精神密码;大三寒假期间,她和来自人文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组建“缓”病之计实践团,走进无锡市华丰社区和广益街道金海里社区,向社区中的中老年人教授结合非遗元素和藏族特色的舞蹈,在丰富了老年群体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穆妮热·艾斯克尔还参与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各民族婚育状况调查”项目,与6位被访者开展深度访谈, 最终完成了6份长版问卷和15份短版问卷,整理并翻译了近两万字的访谈记录。除此之外,她还参与了老师的国家级社科项目“孕产妇心理健康变化轨迹及社会支持”,前期负责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发放调研问卷,后期则负责联系符合条件的受访者,协助老师进一步开展陪同产检和深度访谈。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她不仅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也深刻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找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努力的方向。
“田野”中的实践经历带给她的感受是,社会运动作为最高形式的物质运动,绝非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人性的复杂之处显现在社会运动当中,探究发生在“田野”中的各类现象和问题,绝非一件易事。瞿秋白先生曾说:“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在社会实践和调研项目当中,她在“田野”中对“书斋”里获得的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
上善若水,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
“回想自己过去的大学生活,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因为好奇所以尝试,因为喜欢所以想再多了解一些。当忘我地去享受过程时,惊喜就会悄然而至。”穆妮热·艾斯克尔说。助他人自助,助自己成长。社会工作专业让穆妮热·艾斯克尔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学会了与自己共处,懂得了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多种可能性,让她意识到了“他人的人性也包含着我的人性”,接纳他人也意味着接纳自己。她也因此而收获了很多好友,拥有了美好的生命体验。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当碰到外界的事物,内心的苦楚和悸动无处安放之时,回归自己的内心,询问内心给予了自己什么样的指示,也许就能找到答案。在迷茫和困惑到无法得到解脱之时,我们也许又可以再次体悟到人文社科专业的魅力,让自己学会自洽。
不必追求极致,不必了然于胸,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得手,就意味着终将逝去。放平心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看轻名利得失,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强化责任担当,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追求真理,我们永远在途中。”穆妮热·艾斯克尔自信地说。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