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足球比分直播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回首奋进路?迎接党代会”“擘画新蓝图?聚焦党代会”“启程向未来?贯彻党代会”系列报道,立体展示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典型经验等,深入探讨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江南人如何凝心聚智、改革创新、谋求发展,进一步提振和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使命感,奋力答好“教育强国 江南何为”的时代命题,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江南新贡献。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考察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理念,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深刻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再到全国两会期间指明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路径,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大讨论、大思考。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汇聚点,是推动社会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性环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校更应该重视科研的引领作用,“主动求变”,在科研、人才、学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融会贯通、纵深推进,深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首先,一流学科的“领跑者”作用、优势学科的“主力军”作用要更加彰显,着力构建以基础科研为基石、应用研究为着力点的高质量创新学科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地基。一是要优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加强标志性成果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基础研究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但要站在行业最前沿,就必须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求突破。借助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上的天然优势,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研究布局,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强化解决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根本原理的基础研究能力。二是要坚持“四个面向”,凝练主攻方向和特色领域。足球比分直播作为一所以特色立校的研究型大学,既要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牵引作用,重点建设特色学科,又要兼顾非优势学科的开拓和发展,对特色学科起到支撑作用。瞄准科学前沿发展态势,积极抢占食品、轻工和生物医药等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制高点,引领世界食品科学、工业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等研究。同时,积极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加强人才链、学科链、产业链联动,服务好地方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方面的需求,成为相应学科创新理论与技术的策源地、孵化器。三是要联动推进学科科研交叉,提升科研创新能动力。当代社会重大科学技术突破越来越依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多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渗透性知识成为取得原创性重大成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和人才集中的科技优势,协调各学科学院的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制定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有效避免单学科研究的发展固化,给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培养一批江南特色的跨学科、复合型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其次,结合国家需求和江南特色,加快国家级和高端交叉平台建设,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发展导向,以分类评价为实施手段,持续推进平台内涵式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点。要提升平台有组织科研能力,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根据不同平台类别,针对性制定任务目标。比如对于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综合类平台,要求其牵头组织、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现理论突破,产生有应用价值的重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具有引领作用。对于如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专业类平台,要求其以推动产业发展为使命,瞄准关键核心问题,将平台打造成领域内的顶尖科技力量。对于如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交叉类应用技术研究平台,要求其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攻克行业内关键技术难题,引领行业科技进步。要优化平台建设布局,全面推进平台高质量建设。要明确发展目标和主体,有机融通校-院-平台的管理模式,注重各学院科研平台发展布局,针对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分类施策动态调整。要争取平台合作共建,整合校内外优质科研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要鼓励跨学科研究,积极争取外部优质资源,充分考量研究开发、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等要素,紧密结合好学校特色,加强与区域内优质科研力量合作共建。围绕地区产业基底、产业特色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打造资源共享合作平台和成果转化链式服务平台,促进研究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成果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最后,围绕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行业产业发展关键问题,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学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结合处和现实突破点。一方面,需要持续深入建设“1+2+N”成果转化体系。全面落实市校合作共建战略,积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学校科研、技术、人才等优势为基础,构建以大食品学科为引领、以纺织、设计等特色优势学科为重点,以其他学科为补充的“1+2+N”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与无锡市在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产业技术研发服务、科技平台建设、智库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动学校学科资源、优势平台、人才智库、科学服务等高端资源高效集成,有效嵌入无锡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和城市治理体系,探索符合无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系列科研成果,推动优势技术成果在无锡落地,快速实现应用化、产业化,从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无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建立“学科+产业”“人才+平台”等服务新模式。聚焦无锡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打造一批服务无锡及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创新生态链,培养一批“懂无锡”的专家团队,产出一批高水平服务成果,完善优化创新链、产业链,推动学科、平台、产业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目前无锡有较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但是以合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命大健康体系亟需高层次研究平台提供支撑。依托学校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以食品科学、合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重点学科为基础,聚焦合成生物学与特殊食品领域,联动地方政府及优势企业,建立无锡大健康技术创新中心,将进一步推进生命健康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升级,培养生命健康领域高端人才,赋能无锡生物医药产业由资源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抢占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地,支撑无锡以及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
未来,学校将始终秉持着“深耕无锡市、立足江苏省、辐射长三角、服务全中国”的发展思路,坚持有组织科研,发挥好学科、平台、产业的三级联动作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动能,助力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